|
杭电建校琐忆——欢迎参加杭电历史扫盲班9 e2 \: |, ~+ Y* N9 d+ a
2007-11-26 20:18$ a' ^3 m) @! F- ~ X1 c. @
学校建立的时代背景
( o/ G0 A" g& D4 p) h; x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曾提出:“……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然而,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还是一片空白,仅有零星破烂的修配厂。1950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期,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遭破坏的要恢复、不全的要补齐、空白的要建立,因此这段时期也为航空工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 J. f9 v9 B, J& D. T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7月5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喷气式发动机也试制成功。同时,原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组长是王西平,组员中有周晓光,后者也就是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即我校前身)的第一任校长。
5 I. z! P7 A6 J4 u; s7 c1956年4月13日,国务院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由聂荣臻担任主任。此后,国家相继建立起一批航空工业厂、校,如112、118、132、402厂,以及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和上海航空工业学校。航空工业厂、校的建设,对巩固国防、发展高科技,满足交通运输业、农业及勘察探测等一些特殊任务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当时,有识之士提出,为了更好地发展航空工业,在培养大批技术干部的同时,还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航空工业财经管理干部。于是,二机部决定在杭州建立航空工业财经学校。我校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立了。
& l! C7 h: ?0 b+ u4 f4 I# R学校筹建初期的教职员工2 J1 ?' I3 A9 m5 d/ k4 z
二机部决定在杭州建立航校,得到了XXXXX浙江省委、XXXXX杭州市委的积极支持。市委决定,划出西湖区里东山弄房屋,作为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的筹建处。杭州市副市长顾春林指示学校成立建校委员会,并指派杭州市建设局局长郭桂盛担任主任委员,我校总务副校长梁万章为副主任委员。筹建工作得到杭州市政府(时称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计委、建委、市公安局、市房管局、西湖区委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 z2 S: B+ }) D8 p$ ?随后,二机部调派北京航校的刘光、王培夫等同志和沈阳航校的梁万章、王健男等同志来校工作,同时还邀请了苏联顾问,并抽调部机关人员来杭支援建校。除了从航空工厂直接调派人员外,省市人事局也分配部队转业人员及其他人员来校担任教职工,学校还从上海、杭州等地招收部分人员。
/ N N# N& n- c8 |# d建校当年就有从中南财经学院分配的本科毕业生11人来我校担任教师(会计4人、统计4人、工业经济3人),哈尔滨俄专也分配2名毕业生作为我校的俄语教员。此后,中国人民大学、东北人民大学毕业生也相继来校。1957年初,又从部属单位调来一批基建人员,1957、1958年又两次从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分配毕业生25人作为我校生产实习教师。另外,还有一些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也加入了我校员工队伍。% V1 y( F# K I8 o
校址选定及基建规模
9 G( o- z$ B3 w7 V$ y, E当时,市规划局建议将校址安排在曙光路北的一片田地上(即现在的世贸中心位置),在浙江省艺校对面,有利条件是在文教区之内,并靠近浙大、杭大(时称浙江师范学院)。但二机部领导认为该区块空间太小,没有发展余地,后经多次研究,最终选定文三路上宁桥求智巷东侧约90000平方米的地块(文革时学校改办工厂,变为4509厂,现为东部软件园所在地)。现文三路求智巷口,是当时学校大门所在地。
0 u. v, Y2 \* b# E+ o学校的基建,首先由部领导带领苏联专家先后于1956年、1957年两次来杭进行勘测。负责土建任务的,是杭州市建筑工程公司所属杭建第四工程队。基建项目有教学大楼、图书馆、阅览室、食堂、合作社、宿舍等,均由二机部组织专家在北京设计。1956年4月中旬至8月中旬,尽管期间遭遇了强台风,学校还是如期建成两栋学生宿舍,并搭建了一批草棚代替教学、办公场地。当时的设施虽然简陋,却也基本满足了最低办学要求。
4 r( X- ~! \7 Z- ]! ^- f: Y
4 l2 |& j' Z7 {招生及教学设备购置
& \$ g$ d8 [% v+ e1 M; X经二机部四局领导研究,确立学校规模为2400人。第一年计划招800人,设两个专业——工业会计核算专业(16专业)及计划统计专业(17专业),学制三年,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 m6 v5 |. N2 b8 D! Y y7 O当时的招生广告中提及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考生们都觉得这个校名很新鲜,因此招生计划超额完成,实际招生818人。其中会计专业有12个班,计划统计专业有6个班,每班约45人,其生源质量不论在政治素质还是在录取成绩方面,在同等学校中都是最优秀的。学生的录取名单于1956年8月在浙江日报上公布。学校于1956年9月6日在草棚搭建的礼堂中举行了开学典礼,并于9月7日正式上课。 y3 a% B& a; L* N
开学后,学校提出了“先教学后生活”的方针,物质上优先满足教学需要。教室不足,就实行“二部制”轮流上课,即部分学生上课,其他同学在宿舍中自学。当时全校只有两只自来水龙头,一只供食堂专用,另一只供师生生活用水。全校师生的洗漱都是用大木桶接水,用水勺舀水使用。& o1 v/ D& `7 c0 C, t& f* k
学校当时没有交通车,仅购置了十余辆自行车分配到各部门,而且只有到市里去办事才能使用。教职工上下班是包一辆公交大客车,每天早上从里东山弄接到文三路,傍晚再送回去。1957年初,上级分配来一辆波兰制造的三吨半的“布其切”卡车,但也仅仅用来拉粮食、煤炭等物资。直到1958年,上级才又从上海118厂无偿调拨一辆40年代生产的福特小轿车供学校使用。! }, P s: v3 F# A# ?
勤工俭学建立工厂1 y8 c# u- k- w% X# `6 d- V3 e# z
1958年春天,中央提出“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建设方针,要“完成1070万吨钢,15年赶上英国”。当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3月,全校师生开始大搞勤工俭学,倡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其主要形式如下:( q& A) b/ h, \1 Q L8 }
一、纯体力劳动。现莫干山路的下水道土方工程;诸暨湄池铁路土方工程;到化工厂做刹车片;到浙江麻纺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杭州华丰造纸厂做辅助工,搬运原材料和半成品等。
( Y9 P& a( Y1 V, I) h& I二、“大办钢铁”。在学校篮球场上建炼焦厂,在附近建炼钢厂。好不容易出了一炉钢,获得市政府的奖励,但比之花费的成本,获得的奖金根本得不偿失。
" k0 |' n9 U0 M; h! M三、办砖瓦厂。在余杭勾庄白洋河畔,征地30多亩,进行建窑、烧砖,雇一位砖窑临时工烧窑,而学生们则轮流到此挖土、踩泥、制砖、装窑。
" s6 T1 s( v6 |! N8 U5 u& G; _四、办工厂。首先由航空工艺学专业的教师讲解一些理论及操作知识,再为通用机器厂加工拉西管及平键等零件。后来又试制双人打稻机、鼓风机等产品。初办厂时,是把教工食堂作为厂房的。后来,通用机械厂无偿拨给2010四尺皮带车床和一些台虎钳,其时学校师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学校此时更名为杭州航空工业学校,学校下放后又改为浙江电机专科学校,主要有电专业和机专业两个系列。工厂也变成电校工厂,规模逐渐扩大,在操场沿边建造厂房,有金工车间、铸造车间和钳工装配及电机车间等,每个车间在400平方米左右。由于学校隶属省机械厅领导,所以车、铣、刨、磨、造型、浇铸、清砂、绕线、装配等工种基本齐全。/ L1 e. V1 K* I
电校工厂产品主要有:Z512台式钻床,0.6KW、1KW、1.7KW、2.8KW卧式及立式电动机,G72钻床,其中台钻是通用产品,销路最好。当时XXXXX中央办公厅也使用我校产品,还曾来函致谢。记得有一年厂里生产了1040台Z512台式钻床,实现利润40万元,这在20世纪60年代初可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抚今思昔,几十年前是学校支援工厂,而现在则是工厂支援学校)。此前遭“马鞍形”削减的学校教学大楼基建计划,因此得以重新报批,基建资金则由学校自筹解决。
& i# G8 ]6 r3 P8 w1 \1958年学校下放给地方时,当即确定首届毕业生提前在1959年3月毕业。中央与地方毕业生的分配比例,大致是XXXXX开,即百分之六十约440余人由二部四局直接分配到甘肃、陕西、辽宁、北京等地的部属航空企业,其余百分之四十的毕业生除留校外,基本上都分到本省有关厅局及其所属部门。7 R% M8 v) u* O6 n2 c
六、建立无线电工业学校
) b1 B( Y& c5 U# h8 ?2 F6 i' A6 L1956年到1973年,学校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化。先由原二机部四局下放省机械工业厅,后又经中央一机部教育局收回,再转给一机部十局,最后改属第四机械工业部,因而校名也随之变更:1956年建校初期为“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1958年6月为“杭州航空工业学校”;1958年12月为“浙江电机专科学校”;1961年4月为“浙江机械工业学校”;1965年1月为“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1970年2月为“国营4509厂(学军机械厂)”;1973年5月为“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
* k8 j* u2 _3 m* G! d) V为什么四机部会接收我们这个学校呢?因为学校曾被称为“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校名中有一个“电”字,四机部是主管电子通讯的国民经济部门,而此时已有“成电”、“西电”两所技术类高校,因而有必要再建立一所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四机部王峥部长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刘寅副部长更是亲自来杭具体解决学校的各种困难。
. R% F, Y* ~/ L0 H6 k9 U, {当时四机部在全国大建工厂,四川0821基地有35个工厂,贵州的083基地有23个工厂,陕西也有23个工厂,均属于“大三线”(山、散、隐)。另外南京还有8个厂,江西景德镇有8个厂,属于“小三线”。这些厂都是我校学生生产实习基地,也是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分配去向。部里领导还经常来我校视察,与学生们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们毕业后到“山沟沟”(基层)去。而当时各个工厂都等着我校的毕业生去工作,学校的名气也确实很大。
4 S9 F2 A4 C8 G" n* p但是,正当学校快速发展的时候,波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两次进驻“工宣队”,学生和教师中均被派驻了“队员”,后来甚至还派来了“军宣队”,并调入大批复员转业人员,学校遂终止,改为“4509”厂(学军机械厂),工厂附设学校(即厂办学校),原有学生逐渐离校。1972年冬招收机械加工专业三个班计107人。1973年5月,根据四机部指示,4509厂恢复以办校为主,建立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
. l- F5 H( i2 W; B; t七、搬迁学校
. e+ k. s0 J8 M2 Y0 m+ f/ J6 R. q1973年虽然已恢复办校,但此时教学大楼的48个教室及走廊全部都架了高压电线,8个特大教室早变成了仓库,两个大楼之间建造了特大车间,教学设备也移作他用,学校办学遇到了严重困难。* d- Z5 w# q. c; k; `
就在此时,我得悉文一路原浙大建筑系及电机系的电机厂欲搬迁到玉泉校区,此地校舍有空余。于是我就向当时的校党委书记李光作了汇报,希望通过四机部把这个校址买下来。李光书记也很重视,当即向部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了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另外,学校方面也与浙大文一路校舍的留驻人员会面,商谈校舍借用问题。会谈基本成功,但浙大方面只同意借跃进楼(教学楼)、食堂及工字楼(学生宿舍)。最后,经过四机部和浙江省领导协调,1975年10月,学校与浙江大学签定了调换校舍协议,主要内容是:浙大二分部校舍(现我校文一校区),计房屋面积30600平方米,占地面积144200平方米(约合217亩),换取由四机部下达给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基建指标,即建造建筑面积为27000平方米,基建投资200万元,钢材300吨,木材600立方米,水泥2000吨。后来学校又争取了部分指标给浙江大学,使浙江大学建成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学校图书馆,而我校也有了较完整的教学场所。! o6 z& t" a% h6 q& D: H6 D+ z
八、筹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D/ E& o9 a, A! N5 x9 {7 N
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声望较大,不论在中央部机关、事业单位,还是部属工厂、学校都有我校的毕业学生,他们的工作业绩也很出色。1979年1月,各有关方面都有将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升格为高等院校的意图,随后成立了学院筹备小组,由成都机校党委书记王士英及成都电院院长助理蒋葆增来杭分别担任筹建正副组长。王、蒋两位领导经常往返于北京、杭州,并及时把筹建情况向全校教职工通报。
6 S( c- ]8 {, q p198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7人,并于1980年9月15日上午在我校大礼堂举行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成立大会。学院成立后,四机部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规划基本建设,先后建造了教学大楼、实验大楼、电教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学校还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讯工程学院、部属研究所及其他院校调入一批微电子、管理工程、通讯工程、机械工程和会计、统计等专业的专家、教授。这也使浙江省有了第一位会计学专业教授,还培养出我校第一位统计硕士研究生。
% a* q' Z4 Y8 c4 U升格为学院后,学校在部、省、市领导的关心下,经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发展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4年5月,学校又正式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进入了建设特色明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的奋斗历程。
4 F0 U/ E. y+ L3 l1 l( z作者简介:195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1956年建校之初调入杭电,此后长期担任专业教师并在校计划财务科等部门任职,曾担任九三学社杭电支社一、二、三届支委,1990年代初退休。
, w* f, [" @$ z0 d8 p, X! Z4 z% _$ b# i
/ [; n7 Z" x' f. n9 s5 N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