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5 天前 |
---|
签到天数: 240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 H( J* y+ U, ^' K& s+ B3 O
观点
1 \4 V' ]* X2 u$ Y, f# `' w0 T! @- [% r. I# Y0 d
单身,一种新的“正常”
; s3 F+ D% F; ^# E
5 i- V9 U, ?3 k* V* r ^. s 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岁末年初,国家民政局的一组数据,在舆论的渲染下,又制造出新一波单身恐慌。' T: N0 `, ]7 g: d4 q! B
4 [8 b3 ~; |4 U( c& P: A 回顾2015年的网络热词,诸如“我们”、“全面二孩”、“人丑就要多读书”、“颜值”……无论是秀恩爱的,还是催二胎的,都让30左右“缺爱”的我们无比忧伤,然后幡然醒悟:原来,在婚姻赛场上,财富和美貌是硬通货,门当户对才会幸福。% |! n; E) Y8 ` M8 k
# B% r4 H: @) i0 {, s, `, q
爱情如房价般高企,婚姻风险不输股票,在这出时代的单身剧中,不少大龄男女对婚姻也抱着争抢资源的心态,在用妥协躲过了逼婚的喧嚣之后,才刚刚意识到奔向悲剧的征兆。是的,我们突然发现,“80后离婚潮”裹挟在“第四次单身潮”里汹涌而来,特别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很多人的生活增加了新的选项:单人房,双人床;亚婚姻,伪单身;一结婚,便离婚……文化上的容忍,经济上的可能,使得饱蘸时代光影的中国“熟年”单身群落日益壮大,并在公众的视野里由另类变为正常。- n$ E* b9 r v0 g
! w; y$ l7 J5 a2 W. M( ?" t* U1 ~7 u 一个人炒基金养老、买小户型公寓、在堵塞的马路上开着小排量汽车……年轻人崇尚生活“简约主义”,把7-11当餐厅、家务被尽量精简、独自去旅行,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单人的自我享乐模式”正式开启。* w7 R4 P" q5 W( a
) X+ y0 f& a8 H, V5 i/ z7 c; O 台湾早有“熟男熟女”的说法,比如“熟女”,就是指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她们经历了台湾从贫穷到富裕的过程,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条件不错,却一直单身,很懂得享受生活,在自己身上舍得花钱。
( W) V) @$ G$ W' |4 |, W/ Q# \
+ r: ` T% a: J: { 如今整个大陆的“单身革命”浓缩了这个过程,几年前大龄单身们还忧心忡忡,而眼下从容单身的“熟男熟女”们已经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享受。在上海,“单身女性住宅”的概念正在产生,单身女性成为购房主力军;车商也开始打起“熟女”牌,更有自主性、更时尚的单身客户成为消费汽车文化的一部分。“熟年单身”造就了一批产业,包括相亲俱乐部、婚介所、单身女子会馆,时尚单身开始成为奢侈杂志的招牌话题。
0 j; \" z3 W+ E8 I! L$ i5 w1 }: R* U& ^. ?) ]. l9 H5 }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在他的《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种两极分化的单身趋势:“因贫富分化,中国单身现在出现了剧烈的分层,高层单身出于主动选择,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底层单身则主要是迫于物质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贫穷,这是永远沉淀在社会底部的现象。”
7 Q- x* D5 J" l4 M5 S8 D' J
/ F% a! Y9 E: I/ A' ?. Y 是的,越来越多的单身白领主动选择“单独”,但他们并不“孤独”。就像孤独的美食家未见得一定感到孤独。若此生没有遇到真爱,一个人优雅地老去,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单身意味着多元,多元意味着进步。未来社会一定是更加多元的,人们将重新思考亲密关系,按照个人的性格、需求、理解、理想重新决定自己的生活。
2 Y$ \+ I1 [0 ?0 H D2 G( y( R+ J4 E) d/ F% ]% d; k
那么,2016,欢迎来到无害的单身时代吧。
4 L* z% x5 U/ [* ~' Q1 |6 t( A
& M' W0 g y9 I/ T 分析
1 ~7 o2 q$ ]* J8 J
" n5 _# ]% v; O* k 2015申城单身报告" B6 W2 u6 f. e3 ^, g# J- w
. j P* `; C0 b
单身潮是种商业暗示?
, f9 q+ O6 y0 g7 `" H9 E0 u7 p+ n) F- N5 `
& `, m8 o: a2 q& q, d 第四次单身潮始于哪一年,无法考究,在网上一搜,发现早在五六年前,第四次单身潮的概念已经有了。其实,所谓的单身经济,才是商家和媒体最关注的单身现象。
% F6 B: z7 |. Q
* \' ? M8 k, L 几个数字送给单身男女们感受一下:1、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2、中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为2013年的14.6%;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女性有2.47%未婚,比十年前增加近两倍。
3 F8 N, D' d3 v3 h5 N" I j
% C* a' g- n Z8 s) ` 媒体把国家民政局去年底发布的这组数据,打上“第四次单身潮来袭”的标签。4 P u; R( o; f7 \) ~$ `7 s
0 P7 `$ G, m% O! ]% r 新中国有过四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离婚潮波及全国。第二次是在文革后,大批知青返城后,大龄未婚青年涌现,尤其是女青年,她们下乡后无法接受当地男性。90年代前后,自由思潮在青年中爆发,“感情破裂”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离婚率剧增,第三次单身潮来袭。
+ f' ]7 o' f$ z: u
: q! b. N, t) w/ X" x “单身潮”并不是我国的独特现象,事实上,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单身潮”带来的影响。在法国,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的独身人口达到54%;日本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增至23%;韩国也于不久前宣布进入“单身全盛时代”……
) Q0 E) w P( g
0 C# L t* E$ j 在上海,单身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结婚费用太高,房、车成本太大,单身白领不愿婚后生活将就;主动奔单者明显增加,不少都市女性主动选择单身,对传统婚姻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反思,独立的经济能力让大部分女性不再依靠男人,婚姻不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而是一件可以选择和等待的事情;部分“80后”独一代的自我意识过强,只看到婚姻的付出,看不到收获,因此觉得结婚不划算。他们认为单身能够让自己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愿意更多地“投资”自己,寻求个人自由。! X' r; c3 l5 G. g
9 A! V- m) L/ t
多年前的日本,著名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早就提出了“一人经济学”,认为青年单身男女、中年失婚族,及白发独身族正渐渐变成社会主流,这个概念催生了一系列商机,成为商家开采的新金矿。比如:商店中的产品包装由家庭装变成独立小包、便利商店成为都市人的快捷冰箱、旅行社推出单身旅游计划、一人座的餐厅开始流行、地产商推出精致小户型等等。
3 p$ c2 E- j \6 }; d* K( C9 x! ~
' n- J( _% S( E 今天,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晒“一人食”、“简约生活”的照片,也是这种新消费趋势的体现。因此,各界鼓吹的单身潮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商业暗示。, }) {, G0 \' ~
/ w. m8 [# B$ f 上海人更相信“门当户对”9 k8 R& ?. A$ _0 \4 K/ `9 X
0 ~% H9 w+ L3 B9 `8 _+ D
在上海,靠父母能拼得出几百万婚房的男人,如果自身学历、能力还行的话,大多在二十六七岁,就早早“婚”了。他们往往在大学就订好终身,而另一半,家境也都般配。事实上,这么多年,笔者身边鲜有灰姑娘的故事。只有一个例外,结婚时是门当户对的,后来一方发迹,目前和和美美。* T x$ ~: ^/ k
# N! |9 d. m$ ~) c. W/ e 经常看到大学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最直接的是送上一大捧玫瑰,搞得大点的是,整栋宿舍进行灯光控制,画出一个心形之类的图案,还有步行千里去提亲的。我只能说,不少女人(或者丈母娘)看重的不是这些虚头虚脑的东西,而是实力:你的实力,或者你家的实力,其他都是浮云。
: w# F" y- Z7 }
* k: j& _ W1 a) t “像我们这一代80、90后,走入社会后,直接摸到了一手烂牌:工资不够用,物价高,房价高,存不下钱,婚姻就是个奢侈品。毕业后,绝大部分干的是跑腿动嘴的工作,很难有技术积累。现在吃青春饭,没有家庭负担,谈个恋爱,喝喝小酒,群租侃大山,5年很快就过去了。再往后,买房没钱,工作无前途,转行没技术,经验无积累,很快就会愤青,然后啃老,自然而然就剩下了。”在某民企做销售的29岁小伙阿伟苦恼道,因为买不起婚房,女友离开了他,一气之下,他用首付的钱买了部车,这下成家更难了。, {7 F, [7 K* Y$ I, c8 `: y# b
) {- I2 [$ I. n; P3 V 是的,笔者周边100%的婚嫁都是门当户对的。权贵联姻,高官儿对上市公司董事长女,高官女对民企富二代,上海大专男对外地本科女,拆迁户内搭,外地美女对上海两套房,上海“弄堂公主”对外地凤凰男。. A0 v: N& v, S
8 I( |6 N+ t8 P$ T$ } 最新例子是一朋友,儿子在某民营航空公司做机长,年薪好几十万,他自己早年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囤了几套房,算是底子很厚的中产吧。最近儿子谈了个朋友,姑娘家里是做生意的,全身名牌,吃个下午茶就要好几百的那种。儿子觉得压力很大,谈不下去了。老爸则不声不响地卖了福州路的一套老公寓,花了上千万给儿子置换了套市中心小三室当婚房。这对是否能顺利走下去,还未可知,却再次印证:上海人门当户对的基因是深入骨髓的。) P; s5 [' ]1 C/ U5 w) C7 J* K
' l$ Q3 c9 V- X" g9 p* `) Q 有婚介所的情感咨询师表示,在婚姻赛场上,财富和美貌是硬通货,而诸如学历等,只算是加分项。
1 M! R; G* o& z& v& \
7 Y/ D/ s6 t: q, T 万人相亲会渐冷场, @8 D) U5 _0 Y, N. k
+ \/ c* W( _7 S3 A. d- S9 j
2015年,上海的万人相亲会办到了第七届,但是规模却越来越小,盛况难现。这类公益相亲活动往往成为家长的摸底会,也成了各个婚恋中介的走秀场。可以预见,未来,动辄万人的相亲会将式微,50人左右的联谊交友会更讨巧。
$ \4 F+ n% C4 q! H
" D7 f" V& W4 y$ r “我们婚介所这次还剩很多免票没人来领,人气一年不如一年了。”沪上某著名婚介所负责人无奈道。在去年10月底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婚博会上,领行情的父母甚至多于单身赴会的年轻人,逐渐冷场的大型相亲会预示着,靠场面博人气的大规模公益相亲活动,不吃香了,人数少而精、男女精确配对、互动性更强的小众联谊交友派对或许更有市场。
# d+ b8 V# z& |3 G/ ?
* M1 t/ a6 p$ K6 [/ W$ ^ 看到这一趋势,万人相亲会的主办方去年也开始改变策略,原本一年春秋两场的万人相亲会,去年春天,化整为零,改成了一系列专题小型交友会,分多场举行,包括浦江游轮主题相亲会、白领主题相亲会、家长聊天会等。
$ x" |% i4 Q% R, l: Z- s4 e3 L; \/ }+ b+ j0 l4 L
有业内人士分析,万人相亲会、社区大型交友联谊会等等,很多都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群团“埋单”,但是免费大餐并不好吃,真正搞好活动,必须有人兜托并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如果仅止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不管结果,就成了“给领导一个积极回应,给社会一个认真交待,给年终一个漂亮成绩”的“秀场”。
& T$ m) Z" e$ a# c* ]1 Q% C
+ T8 \9 o# B' x1 d& D! q 业内认为,50人左右的小型交友会,由于男女资料事先经过筛选,针对性更强,更易于深入了解,效果更好。此外,熟人介绍,加入以兴趣为前提的各类俱乐部等方式,也是“脱单”比较靠谱的路径。
; J! |- G5 ^7 H, K# ?- c+ [" K
3 k; U1 A$ l+ [* k7 M c% [5 i 免费“白发相亲”显疲# {* @) P/ r, Z3 Y+ [
: l) a: G& V' [9 w; M
曾经热闹的家长免费咨询会,逐渐显出疲态。不少参加过免费家长会的上海老人感到焦虑:1973年到1980年出生的男生都去哪儿了?他们发现,男少女多,经常碰头的就是那几张老面孔,失望多次之后,有的索性不再来轧闹猛了。这和复旦(微博)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的研究数据相符:在上海,“白发相亲角”的成功率尚不足1%。6 U y& P4 I( R Y( y( s* S
% b' d) K. m) c5 u 近一年来,徐阿姨经常在各婚介所的免费家长会上疲于赶场,她感慨道,如果是亲友介绍,双方的年龄、相貌、收入有些差距,好像都不是问题。但一到了父母免费咨询会,每个家长都特别计较家境、学历、身高等条件,感觉就像一个商品市场。而且经常是现场父母谈得好好的,也交换了电话,但过了很久男方也不主动联系,最后不了了之。
6 j2 C6 l4 @0 p" i! h5 G2 h& x: r6 }+ x0 B
在某婚介所组织的父母免费咨询会上,58岁的刘阿姨说,连着4年的每个双休日,她都坚持在人民公园“相亲角”为女儿举牌、蹲点。几乎跑遍了上海滩上有名气的婚介所,最后花了2万多块钱,她为女儿入了这家的会员。. K1 w1 G) C, R c$ r7 M
1 O; J8 C4 p- \! Y “不能让女儿知道我来这儿报名。如果真能找到合适的,打算告诉女儿是同事介绍的。”她记得,女儿大学时身边不乏追求者,因为都是外地人,被她一一阻止了。工作后女儿找过一个年龄比她小三岁的男友,同样被她拆散,如今她总觉得像欠了女儿什么。, p( t/ A2 k, n8 O
4 B% Y0 h9 W# Y( N g 很多中国父母和刘阿姨一样,对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孩子没成家,就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会焦虑,进而自责。但同时,绝大多数父母更关注外在条件之类的硬件,格外注重门当户对或者希望通过婚姻向上级阶层流动。
9 I; N. k- O9 T8 g' ^( h) e" n9 n& _2 v! ]) F) E8 b6 V7 h
子女反对,成功率低,父母为什么还趋之若鹜?“效率原则不能解释这个悖论。事实上,独特的情感逻辑才是理解‘白发相亲’的关键。”孙沛东认为,下乡导致知青一代的恋爱与婚姻生活被延后,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婚姻有着非同寻常的急切与焦虑;因为存在生存、成才和养老等风险,独生子女与其父母毫无选择地被“绑缚”在协同择偶这架战车上;不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造成他们对自己及子女的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力图在婚姻市场上寻求“上迁婚”的可能,获取更加可靠且有保障的人生保险。$ ]2 K( J |- H9 @
0 V3 N. ]1 F- X3 D
零会费相亲男的"钱"规则
; \4 u% A) z+ m; k2 ]. R
5 h+ G2 c& h4 Z% a- I# O 这已经成为上海婚恋市场的"钱"规则,一些经常游走于各大婚介所的"优质"单身男,深谙免费交友的门道。因为男少女多,不少婚介所为了照顾旗下大量渴望配对的大龄姑娘,不得不免费招揽未婚男士。而这些男人也渐渐学会了逢场作戏,而且相信,更好的姑娘永远在下一个。
+ |$ h) v g& B5 L7 D0 V) [. s5 p4 u) t' o2 i
就在刘阿姨付了2万元,代女儿加入某婚介所会籍时,陈阿姨也为35岁的儿子登记了会员资料,不同的是,陈阿姨没有花一分钱就轻松入了会。
/ Z0 O9 T/ q1 {0 k6 Z4 \' z
, r2 a$ c; u8 j; I: Z 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婚介所里,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不是婚托,是真正的单身“贵族”;他们不付一毛钱的会费就被奉为上宾,甚至在婚介所约会时,连十几块的茶水费都拒付,但是照样可以每周免费和几个甚至十几个姑娘甜蜜约会。# p2 `/ k) h, {$ m2 z
% l3 P# Y- d# ]$ K
一位业内人士诉苦道,一般婚介所男女会员的比例在三七开,阴盛阳衰,男人绝对不够用。为了吸引综合条件不错的男会员,给他们开出的会费比动辄花几万块年费的女会员少很多,通常只付几千块一年意思意思。为了拉拢更多优质男,部分婚介所甚至开出免费入会的条件。渐渐的,零会费相亲男越来越多,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
8 y0 n) s' K3 N* w' b7 L
* W2 _* p/ J& }2 `4 S; o7 E; q “不过,免费入会的男士,不能主动看女会员的资料,只能被动等待女方的约见。”某资深红娘透露。于是在这些婚介所的约会室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男人一个周末,从早到晚,可以赶场式地被安排约会四五个姑娘,而这种车轮式相亲,也让这些婚介所的男子更有优越感,他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享受着免费“翻牌”的乐趣。1 m/ ]: W3 g- j! l5 h8 b
. m4 I3 I0 Z9 |- K6 m
当然,一些精明的婚介所也利用手上的这些优质牌,玩起了相亲游戏。她们往往会按女会员的条件,从低到高,安排她们与零会费相亲男约会,尽量用足资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条件最好的女会员推出去。
* ]9 K( U6 ^0 T9 {2 ] y7 k( @2 Y$ t, l8 g( c) j
“婚介所的诱惑确实很大,一些好男人会被带坏,阅女无数后,眼光越来越高。不过也有个别淳朴厚道的男士,见到中意的姑娘,就‘中途下车’,走入婚姻殿堂。”上述红娘坦言。
, z$ R' ]1 s7 V) O l9 k* ?+ m
2 r( e$ @8 ]# v; ?* Q7 E: v. V 从闪婚闪离到精神单身
2 t* F0 Q$ P2 ?# ~) }( Z3 ~ U8 {" ~/ _; Y5 o
部分80后“闪婚+闪离”那种游戏婚姻的态度,无疑增加了中国的单身人口。当“网络”和“经济”成为婚姻的两大“杀手”时,更多已婚人士存在“单身心态”———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分房而睡)、伪单身、亚婚姻、试离婚、隐婚……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婚姻的拥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单身者。不妨认为,他们也是爱情的投机主义者。
5 E5 t3 k9 P4 j1 Y* V' O" p
1 Z! c# W( ^- g6 R: C “闪婚闪离”的80后,成为日渐壮大的中国单身人口的生力军。在上海的不少婚介所,离婚无孩、领证未办等打上“离异”标签的“二手”男女,越来越多,“三年之痒”已经取代了“七年之痒”。同时,中年离婚率也逐渐上升,比如为买房弄假成真离婚的,或者为孩子前途隐忍多年、高考(微博)后分手的,最近两年,每年的暑假成为离婚小高潮,多年夫妻貌合神离,一旦孩子高考结束,终于分道扬镳。
i1 c. n a7 ]; Z) w% d4 Q5 R+ O5 s% B& [3 b9 H2 p
上海民政局的一份报告指出:性格不合、经济困难、婚外情、家庭争端、性生活不和谐,以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持不同观点,是导致夫妇离婚的主要原因。
1 W& q C) J4 w8 Y3 E5 M7 B( I, K) I: n" B6 S! n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的名言经常被简化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多40岁以上的中产者当年结婚时,没遇到这个好分好合的自由时代,在对闪婚闪离的“80后”身上进行着想象和教育时,他们亦无法保证自己的心灵不会出轨。 |
|